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天天新要闻】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次产业

发布时间:2023-05-24 08:05: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从东北黑土地上的智能插秧机让辛苦劳作的老农人直起腰杆,到西南山城重庆的钢企脱胎换骨长出“产业大脑”和“智能身躯”,再到华东魅力之城杭州的即时零售激活了众多小商小店……近年来,在政策激励和市场推动下,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飞速发展,全面覆盖第一、二、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激活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黑龙江:智能农机让老农人“直起腰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 陈聪 杨轩 哈尔滨报道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一幅忙碌的春耕图景在东北黑土地上铺展开来。在黑龙江省的广阔大地上,日头下挥汗忙碌的农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穿行沃野的一排排智能化机械。在它们所到之处,一排排约15厘米高的嫩绿秧苗排列出整齐划一的阵列。

5月7日,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的智能插秧机正在作业。受访单位供图

在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内,广阔水田中的31台智能插秧机随着现场总指挥指令一齐发动。它们在7台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带领下,以“雁阵”匀速前进,把一株株水稻秧苗均匀地插进稻田。

这是近日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首届“插秧节”的开幕场景。建三江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插秧机加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精准实现农机自主规划路径、自主作业以及无人农机集群协同作业等功能,把更多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咱们现在使用的国产无人驾驶插秧机具有宽窄行变量施肥功能。与无人驾驶技术相结合后,它的株距、行距都要比人工驾驶插秧机的作业效果更整齐,行间距基本一致,几乎没有缺苗、断空的情况。”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岩说,这些无人驾驶插秧机能够持续保持高标准作业,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据介绍,目前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已有699台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无人驾驶,每个生产季可节约人工成本200余万元。此次“插秧节”不仅展示了当地智慧农业的先进技术,也为正在进行的插秧工作定好了“适、密、浅、正、直、匀、满、扶”8字标准。

“这无人驾驶插秧机厉害,我们管理区插秧高手也没它插得好,今天我特意带着我们技术人员来学习。”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主任何勇说,他们计划把全管理区90%的插秧机改为无人驾驶插秧机,有信心比去年至少提前3天完成插秧任务。

除了提高插秧质量、降低作业成本,农业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显著缓解春耕中存在的人力不足等难题,让曾经面朝黑土的老农人直起腰杆,体验现代化的劳动。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随着机械力量一年比一年强大,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周德华正在帮助插秧机操作手摆放秧盘。50岁的周德华说,2012年他曾想要放弃种地,如今他不仅从150亩地扩种到400亩,还成了当地示范户,一年收入近20万元。

“从育苗、插秧到耕种,‘下地干活’的概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我们种植户心里更有底气,端牢中国饭碗也更有信心。”周德华说。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智能排灌系统、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场垦区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优势,通过“大集团带动大基地,大粮商带动大粮仓”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大型农机和智慧管理系统有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插秧机配套北斗导航系统11655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以上,农业智能化作业水平达到20%以上。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曾经的“挥汗如雨”变为“指尖轻动”。

在北大荒集团军川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水田作业现场,7架各载着100斤液态返青肥的植保无人机正在水田上空按照导航设定路线前进,进行施肥工作。操作员只需轻触手机,不一会儿,液态返青肥就能覆盖这里105亩的田地。

“我们在插秧后三到五天内施用液态返青肥,促进水稻快速返青、促进低位有效分蘖生长,进一步提升水稻单产。”军川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陈龙说。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数字化技术正在这里的黑土地上扎下根系,孕育着未来农业的方向。

山城工业“数字变身”:“产业脑”“智能躯”“数据血”

记者 黄兴 重庆报道

近年来,作为重要工业基地的重庆,力促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工业,企业纷纷部署应用云服务等数字化技术,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从行业龙头企业,到海量的中小企业;从传统钢铁、化工等领域,到前沿通信技术行业……如今,山城工业开启“数字变身”,智能制造持续为工业经济赋能助力。

图为重庆钢铁一处集中控制室。企业供图

在不少人印象中,钢铁厂高温、高危,且产能落后。不过,随着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上述刻板印象正悄然褪去。在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双高棒产线生产车间,昔日人头攒动、环境脏乱的工作场景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生产线、一个操作室”远程集中控制。只见高清屏幕不停地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工作人员不仅可远程掌握生产情况,还能利用测温取样机器人等替代人工完成有毒有害、高风险、重复性工作。

重庆钢铁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推进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重钢上线了经营管控智慧平台系统,这一“产业大脑”融合了经营管理、制造运行等业务需求,实现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等功能。

有了“产业大脑”,还要有“智能身躯”。重庆钢铁还围绕多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接入、覆盖多样的应用场景,部署应用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及技术,力促数字化技术嵌入生产全链条。迄今为止,已累计上线运行30多个智能制造项目,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

重庆钢铁产成品物流系统日前正式上线,系统通过产成品信息自动录入、在制品在线流转等智能化功能,彻底改变了过去存放依赖人力、人工定位位置、产品交叉叠放等效率低下的情况。引入“5G+工业互联网”,煤料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在智能监测系统上,煤仓内库存、物料堆放高度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煤仓达到满仓高度后,系统便自动控制传送带停机,无需人工操作,工人从脏乱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像重庆钢铁一样,重庆一大批老牌工业企业加速迈向数字化,依托“数据流”加快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位于璧山区的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变速器装配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智能小车穿梭运输物料,工业机器人挥动手臂协同作业,一台台变速器有序生产下线。同一时间,隐形的“数据流”正持续流转,成为贯通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流”。

“我们围绕企业运营流程,打造数字经营能力,构建了运营全景图,着力从技术上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孤岛’,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该公司副总经理潘凯说,公司实时采集生产线153台设备、超1.2万个设备传感器的各类数据,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超40G;以数据流为牵引,实现对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功能的深度分析,生产效率提升30%;还运用智能算法代替传统人工操作,实现智能图形化排产、在线视觉防错等,显著提高工厂管理效率。

据介绍,作为变速器行业的龙头企业,青山工业公司还力促供应链协同,通过打破上下游数据传递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并联合物流打造生态圈产业链,有力拉动140多家供应链企业迈向“数字化”。“以前与供应商对接主要靠表格表单,现在技术图纸可直接传输到供应商的生产线上,效率大大提升。”潘凯说。

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的“硬核”支撑。近年来,看准重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众多工业互联网企业纷纷在渝落子,一批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也快速兴起。迄今已有15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渝布局,中移物联网、忽米网等本地平台也已向众多制造业企业渗透。

记者了解到,在政企协同发力下,近年来重庆已累计推动11.3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实施48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项目生产效率提升58.9%。锚定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今年重庆计划再建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为更多企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数字电商新发展:“老号”不“老” “小店”不“小”

记者 张璇 杭州报道

在数字化浪潮助推下,近年来服务业数字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社区小店服务半径扩大、餐饮及中华老字号向数字化要增量、消费形态更加“即时”。受访专家认为,服务业数字化不仅丰富了同城生活圈,助力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线上的流量和订单也可转化为实体零售门店实实在在的销量。

线下货架“搬”到网上 服务半径不断扩大

浙江岱山县是一个海岛县。随着海岛交通越发便利,各类新业态不断渗入,如今海岛小城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51岁的方伟刚,在当地经营日用品店已9年,原本,小店服务的都是周边的顾客或游客。去年年中,方伟刚开始尝试触“网”,在零售平台美团上开通了线上小店。“第一个月50多单,第二个月就有了200多单。如今店门口外卖骑手来往不断。”

方伟刚说,线下门店经营多种商品,现在货架商品一件一件地“搬”到网上。固体酒精、充电器插头、编织袋等商品,都是海岛青年和游客经常下单的商品。

在岱山县,像方伟刚一样的经营者还有许多,他们正在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说,融合线上线下发展的本地零售等,既丰富了本地供给,也为海岛线下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商户拓展了增长空间、拓宽了服务半径。

实体店数字化 敢向科技要“增量”

今年“五一”假期,诸多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线下实体店成为游客们的“打卡点”。杭州西湖边,中华老字号知味观推出了线下新零售体验店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店前,点心师傅在透明的橱窗中现场制作可口的糕点,店铺的一角,还放置着一台新零售自助机。

来自广州的游客徐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和家人已经是第二次来这家店了,尝了店里的糕点觉得很清甜,就在新零售自助机上下单了,还给朋友寄了一份。据了解,消费者在自助机下单后就可以直接快递到家。

记者了解到,知味观、楼外楼等浙江老牌餐饮企业很早就布局了预制菜赛道,浙江预制菜行业近些年实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杭州酒家、奎元馆、知味观、皇饭儿、楼外楼等杭州本土“老字号”品牌均开通外卖业务。其中,凭借不错的订单销量和口碑,楼外楼、王元兴、知味观成为年轻人线上最喜爱的品牌之一。

“为了适应年轻消费群体,‘老字号’也要有‘新思维’。”数字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说,现在年轻群体更愿意为独特体验、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感买单,这些老字号不再局限于本地消费或者旅游消费,而是让更多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

降低“等待”痛点 提升消费时效

传统电商的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大而全的商品,但“等待”的痛点依然存在。由此,即时消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旅游出门在外,急需的日用品和母婴产品即时消费、更快送达;在户外露营,想喝一杯奶茶或咖啡,或是中午点份大餐,外卖也成为很多出行人的首选……今年“五一”小长假,便利的即时零售服务让行李“变轻”,也可以高效解决诸多突发问题。

一名骑手正在公园门口送外卖。受访者供图

饿了么提供的数据显示,从送单地点看,公园、露营地等适合踏青的场所外卖量有明显增长,在杭州,近一个月露营相关地点的外卖量环比增长达到20%。

据介绍,即时零售比网购快很多,一般在15分钟至60分钟内即可完成整个消费流程。此外,越来越多的实体小店正在拥抱数字化。饿了么方面介绍,以杭州为例,目前杭州所有上线该平台的门店中,非连锁的小店占比近五成,包含城市小连锁在内的门店占比超过八成。数字化融合后,即时零售激活了众多小微商户,丰富了同城生活圈,助力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认为,即时零售是一种很好的零售模式创新,不是单纯依靠线上的流量,而是通过对现有线下资源的整合,使得平台和线下零售商的合作形成一种1+1>2的能力,从而带来供给侧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挖掘。

多家机构预测,未来数年,我国即时零售新业态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万亿元量级。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约为1.2万亿元。

上一篇:突然终止!8万股民懵了:今天谁都跑不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